【九霄云外什么意思】“九霄云外”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处于极高的地方,也比喻想法、行为脱离现实,不切实际。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对天空的想象,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文学意味。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九霄 | 指极高的天空,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处为“九霄”。 |
云外 | 指云层之外,象征遥远、高远的地方。 |
整体含义 | 形容人或事处于极高的地方,也可比喻脱离现实、不切实际的想法或行为。 |
二、出处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虽非直接使用,但“九霄”一词在古文中常用于形容高远之处。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也可口语中使用,常带有贬义,表示想法不切实际。 |
示例 | 他整天想着去国外创业,简直是九霄云外,根本没考虑现实情况。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空中楼阁 |
反义词 | 脚踏实地、贴近现实、务实 |
四、文化背景
“九霄”是古代神话中对天空的分层说法,象征着最神圣、最遥远的地方。因此,“九霄云外”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承载了人们对理想、梦想和超脱现实的向往。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表达一种超然物外、追求精神境界的态度。
五、总结
“九霄云外”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成语,既可用于描述物理上的高远之地,也可用来形容思想上的飘渺不实。在日常使用中,它更多地被用来批评那些不切实际、脱离现实的想法或行为。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我们在语言表达中更加准确、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