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贿罪的主体】在刑法中,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而“受贿罪的主体”则是指构成该罪的法律主体范围,即哪些人可以成为受贿罪的犯罪主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的规定,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此外,实践中也存在对“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进一步解释和扩展。
一、受贿罪主体的法律定义
根据《刑法》规定,受贿罪的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所谓国家工作人员,包括以下几类人员:
1. 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2.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3.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
4. 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此外,根据司法解释,受国家机关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也可被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
二、受贿罪主体的分类总结(表格)
类别 | 内容说明 | 法律依据 |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 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 《刑法》第93条 |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 在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 《刑法》第93条 |
委派至非国有单位的人员 |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等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 | 《刑法》第93条 |
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 依法被委托管理或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 《刑法》第93条 |
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 | 如村委会成员、村民小组长等在特定情况下被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 | 司法解释 |
三、常见争议与实务判断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存在一定争议,尤其是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临时工、合同工等是否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问题。
例如,村委会主任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当其行使的是国家赋予的行政管理职能时。这种认定需要结合具体案件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判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受贿罪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工作人员,但其范围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法律解释和司法实践的发展不断调整。准确把握“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对于正确适用刑法、惩治腐败行为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