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可通神的成语故事介绍】“钱可通神”是一个常用来形容金钱具有极大影响力和作用的成语,意指金钱可以达到一切目的,甚至能影响神灵。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颇具讽刺意味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中金钱与权力、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成语来源与背景
“钱可通神”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张固的《幽闲鼓吹》一书,其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唐朝官员李绅的故事。李绅在担任宰相期间,因贪污受贿而被弹劾。他在被贬途中,曾向一位道士求助,希望借助道术来保全自己的地位。道士告诉他:“你若能拿出千两黄金,便可通神。”李绅听后,立刻拿出金银财宝,果然在短时间内恢复了官职。此事传开后,人们便用“钱可通神”来形容金钱能够左右命运、甚至影响神灵。
这个故事虽然带有传说色彩,但其反映出当时社会对金钱力量的极度推崇,也揭示了权钱交易的普遍现象。
二、成语含义与现实意义
“钱可通神”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写照。它表达了金钱在现实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在权力、地位、人际关系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法律制度日益完善,但“钱可通神”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在一些灰色地带或权力寻租的环境中。
该成语也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提醒人们不要过分迷信金钱的力量,应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三、总结对比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钱可通神 |
| 出处 | 唐代张固《幽闲鼓吹》 |
| 含义 | 形容金钱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甚至可以通神 |
| 故事来源 | 李绅以金钱求神保命 |
| 现实意义 | 反映金钱与权力的关系,警示人们理性看待金钱 |
| 适用场景 | 讽刺、批评、警示等语境 |
| 文化影响 | 成为反映社会现实的经典成语之一 |
四、结语
“钱可通神”这一成语虽源于古代,但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道德与法律的约束。金钱固然重要,但它并非万能,真正的价值在于人的品德与社会责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