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自是什么意思】2、
“兀自”是一个汉语词语,常见于古文或文学作品中。它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在理解古代文献时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兀自”的详细解释与用法总结。
一、词语释义
词语 | 拼音 | 词性 | 含义 |
兀自 | wù zì | 副词 | 自然地、独自地;独自做某事,不理会他人;也表示突然、忽然 |
二、常见用法及例句
用法 | 说明 | 例句 |
表示“独自地” | 强调一个人自己做某事,不依赖他人 | 他兀自坐在角落里看书。 |
表示“忽然” |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突然发生 | 天色忽然暗了下来,他兀自感到一阵不安。 |
表示“自然地” | 描述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 | 风声兀自吹过山林,显得格外寂静。 |
三、出处与来源
“兀自”最早见于古代汉语,尤其在唐宋诗词和古典小说中较为常见。如《水浒传》《红楼梦》等作品中都有使用。
- 出处示例:
- 《水浒传》:“那厮兀自不肯认罪。”
- 《红楼梦》:“宝玉兀自纳闷。”
四、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在现代口语或书面语中,“兀自”使用频率较低,但仍然出现在文学创作、历史研究或古文翻译中。其含义多为“独自”或“忽然”,具体意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五、与其他类似词语对比
词语 | 含义 | 与“兀自”的区别 |
独自 | 单独一人 | 强调没有他人陪伴 |
忽然 | 突然发生 | 强调时间上的突变 |
自然 | 顺其自然 | 强调不加人为干预 |
六、总结
“兀自”是一个具有浓厚古文色彩的词语,主要表示“独自地”或“忽然地”。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在阅读古籍或文学作品时,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关键词:兀自、意思、古文、用法、词语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