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窥园的典故】“目不窥园”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用来形容人专心致志、埋头苦学,甚至到了连窗外的景象都不愿看一眼的程度。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一段刻苦学习的故事。
典故来源
“目不窥园”最早出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年轻时非常勤奋好学,常常闭门读书,几乎不外出,甚至连院子里的景色都不愿意看一眼。因此,人们称他为“目不窥园”。
典故
董仲舒自幼聪慧,立志于学问。他在家中闭门读书,专注于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几乎足不出户。他的这种专注精神,使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最终成为汉代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
表格:目不窥园典故关键信息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目不窥园 |
出处 | 《汉书·董仲舒传》 |
主人公 | 董仲舒(西汉学者) |
含义 | 形容专心致志、潜心学习,不被外界干扰 |
故事背景 | 董仲舒年少时闭门苦读,不外出,不观外景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读书或工作极为专注 |
现代意义 | 鼓励人们在学习或工作中保持专注和毅力 |
总结
“目不窥园”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在今天,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要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