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遗至孝的原文及翻译】《陈遗至孝》是出自《世说新语·德行》中的一则故事,讲述的是东晋时期孝子陈遗的故事。他因孝顺母亲而被后人传颂,体现了古代儒家提倡的“孝”文化。
一、文章总结
陈遗是东晋时期的孝子,他的孝行感动了当时的人们。文中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他在母亲去世后,坚持将自己平时省下的食物保存下来,以供母亲死后祭奠之用,展现了他对母亲深深的敬爱与思念。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孝道的重视,也展示了个人品德在历史中的影响。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陈遗,字子良,吴兴长城人也。 | 陈遗,字子良,是吴兴长城人。 |
少有至性,父母亡,每哀泣,不食三日。 | 他年少时就非常孝顺,父母去世后,常常悲伤哭泣,连续三天不吃东西。 |
乡里闻之,皆称其孝。 | 乡里的人听说后,都称赞他的孝顺。 |
及母卒,遂绝粒,不食数月。 | 等到母亲去世后,他就断绝饮食,不吃几个月。 |
有人劝之,曰:“君孝也,然不可久。” | 有人劝他说:“你很孝顺,但这样下去不行。” |
遂强食,未几而卒。 | 于是勉强吃点东西,不久便去世了。 |
时人哀之,谓之“孝子陈遗”。 | 当时的人都为他感到悲哀,称他为“孝子陈遗”。 |
三、内容说明
此故事虽短,却深刻地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孝道的高度推崇。陈遗的行为虽然极端,但在当时被视为一种极致的孝心表现。这种行为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过激,但它反映了古人对于亲情和伦理的重视,以及对道德楷模的推崇。
四、结语
《陈遗至孝》作为一则传统典故,不仅是对孝道精神的弘扬,也是对人性情感的一种深度刻画。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形式可能不同,但孝心的本质始终不变。
如需进一步了解《世说新语》或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可继续阅读相关章节或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