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耻是什么词活用做什么词】“不耻下问”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其中“不耻下问”意指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这个成语中的“耻”字在语法和词性上具有特殊用法,值得深入分析。
一、
“不耻下问”中的“耻”原本是名词,意为“羞耻”,但在该成语中被活用为动词,表示“以……为耻”。这种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现象,即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临时改变其词性,承担新的语法功能。
具体来说:
- 原词性:名词(表示羞耻)
- 活用后词性:动词(表示“以……为耻”)
因此,“不耻下问”的结构可以理解为“不以向他人请教为耻”,其中“耻”由名词活用为动词,起到谓语的作用。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原词性 | 活用后词性 | 释义 | 语法作用 | 示例 |
耻 | 名词 | 动词 | 以……为耻 | 谓语 | 不耻下问 |
三、进一步说明
在古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现象,尤其在文言文中更为普遍。像“耻”这样的词,在不同语境下可以灵活转换词性,增强表达效果。例如:
- 名词用法:他因失败而感到羞耻。(耻:名词)
- 动词用法:他不耻下问,虚心求教。(耻:动词)
这种用法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也体现了古汉语的灵活性和生动性。
四、结语
“不耻下问”中的“耻”字,从原本的名词“羞耻”活用为动词“以……为耻”,是典型的词类活用现象。通过这种活用,成语在表达上更加简洁有力,也展现了古汉语的语言魅力。理解这类语法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