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血刃是什么意思】“兵不血刃”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战争或冲突中没有发生流血、伤亡的情况,通常指通过智谋、谈判或其他非暴力手段迅速取得胜利。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果,常用于军事、政治或商业竞争等场景。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兵不血刃 |
拼音 | bīng bù xuè rèn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围宋,宋人请降,楚子许之,遂不战而胜。” |
释义 | 指在战争中没有流血,未发生伤亡,多用于形容用智取胜或和平解决冲突。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作谓语、状语,也可作定语。 |
近义词 | 不战而胜、兵不血刃、不劳而获(部分语境下) |
反义词 | 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惨烈战斗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兵不血刃”最早见于《左传》,描述的是春秋时期楚国围攻宋国,宋国主动投降,楚军因此没有发动大规模战斗便取得了胜利。后来这一成语被广泛使用,不仅用于军事领域,也用于比喻在竞争中以智慧取胜,避免正面冲突。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军事 | 他采取了迂回战术,使敌军措手不及,最终兵不血刃地占领了阵地。 |
商业 | 公司通过谈判收购竞争对手,实现了兵不血刃的市场扩张。 |
政治 | 领导人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避免了战争,可谓兵不血刃。 |
四、常见误用提示
1. 误用为“无差别攻击”:有人误以为“兵不血刃”是“毫无顾忌地进攻”,实际上它强调的是“不流血”。
2. 误用为“轻松成功”:虽然“兵不血刃”有“轻松取胜”的含义,但更强调的是“没有伤亡”而非“容易达成”。
五、总结
“兵不血刃”是一个富有智慧和策略意味的成语,适用于多种场合,尤其是在强调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的情境中。了解其准确含义和使用方式,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加精准地表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