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蔓不枝的枝怎么解释】“不蔓不枝”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笔直,不生枝节。
其中,“枝”字在这里指的是植物的枝条。在成语“不蔓不枝”中,“枝”与“蔓”相对,表示没有多余的枝节,结构简洁、条理分明。
“不蔓不枝”原意是指莲花的茎干笔直,不生旁枝。后来引申为文章或说话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也形容人做事有条理,不纠缠、不复杂。
- “蔓”:指藤蔓,比喻事物的枝节、多余的部分。
- “枝”:指枝条,比喻不必要的分枝或繁复的内容。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文章、语言、行为等简洁、清晰、不啰嗦。
表格解析: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引申义 |
不蔓不枝 | 比喻文章或说话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 | 《爱莲说》 | 形容人做事有条理,不纠缠 |
蔓 | 藤蔓,比喻多余的枝节 | —— | 指繁杂、冗余的部分 |
枝 | 枝条,比喻不必要的分枝 | —— | 指复杂的细节或额外内容 |
小结:
“不蔓不枝”的“枝”指的是植物的枝条,引申为文章或表达中的多余部分。成语整体强调的是简洁、清晰、不拖沓,常用于文学、写作或为人处世的评价中。理解这一成语,有助于我们在表达时更加精准、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