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泰山成语故事出处释义】“不见泰山”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或局部的情况,而忽视了整体或长远的局势。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使用中较为少见,但在古代文献中却有其出处和特定含义。
一、成语出处
“不见泰山”的最早出处可以追溯到《战国策·齐策》中的一个典故。原文如下:
>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曰:‘……’威后曰:‘……今有客于齐,欲见寡人,寡人未见也。’使者曰:‘……’威后曰:‘……若夫民,则无恙矣;若夫山河,则无恙矣。’”
这段文字虽未直接出现“不见泰山”,但其中“山河”一词与“泰山”相关,后人据此引申出“不见泰山”这一说法,意指因关注小处而忽略了大处。
不过,更常见的是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到:“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虽未直接使用“不见泰山”,但强调了从大局出发的重要性,这也为“不见泰山”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见泰山 |
拼音 | bù jiàn tài shān |
释义 | 比喻只看眼前,不顾全局;或因专注小事而忽略大事。 |
出处 | 《战国策·齐策》、《孟子·尽心上》等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人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
近义词 | 目光短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反义词 | 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
三、成语故事简述
据传,古代有一位官员,只顾处理琐碎事务,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一次,有人向他请教如何治理国家,他却只谈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完全忽略了国家的整体发展。有人便说他“不见泰山”,意思是说他只看见眼前的细节,却看不到国家的大局。
这个故事虽非出自正史,但很好地诠释了“不见泰山”的含义,提醒人们在做决策时应有全局观念,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四、总结
“不见泰山”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强调了眼光和格局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应只关注表面现象,而应深入思考、全面分析。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在管理、决策、学习等方面,提醒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而要着眼于长远的发展。
通过了解“不见泰山”的出处和释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文化内涵,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提升自己的思维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