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泻千里是什么意思】“一泻千里”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水流迅速、气势磅礴,也可以用来比喻文章、情感或事物发展迅速、不可阻挡。这个成语源自自然景象,后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和日常表达中。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一泻千里 | 原指江河奔流直下,水势浩大;现多用来形容事情发展迅速、势头猛烈,或文章、情感等流畅而有力。 |
二、出处与用法
内容 | 解释 |
出处 | 最早见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虽未直接出现“一泻千里”,但其描写江水奔腾之势与此成语意境相近。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形容文章、感情、局势等发展迅速且不可阻挡,也可形容水流急速。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成语 |
近义词 | 一往无前、势如破竹、奔流不息 |
反义词 | 举步维艰、缓慢迟滞、停滞不前 |
四、使用示例
1. 他写的文章气势恢宏,文笔流畅,读起来真有“一泻千里”的感觉。
2. 战争爆发后,敌军攻势如潮,形势一泻千里,让人措手不及。
五、总结
“一泻千里”不仅是一个生动的自然景象描述,更是一种充满力量和速度的象征。在写作中,它常用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在生活中,它则可用于形容某种情绪或局势的发展态势。掌握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