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泻千里什么意思】“一泻千里”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水流迅速、气势浩大,也引申为事情发展迅速、不可阻挡。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其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形象地描绘了黄河从高处倾泻而下的壮观景象,后人便用“一泻千里”来形容这种气势。
下面是对该成语的详细解析: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一泻千里 |
拼音 | yī xiè qiān lǐ |
出处 | 唐·李白《将进酒》 |
本义 | 形容水流急速,从高处直泻而下,气势磅礴 |
引申义 | 比喻事情发展迅速,不可阻挡;也可形容文笔流畅、情感奔放 |
二、成语用法
- 形容水流:如“山间溪流一泻千里,直奔山谷。”
- 比喻事物发展:如“改革政策一泻千里,迅速在全国推广。”
- 形容文章或语言:如“他的演讲一泻千里,充满激情。”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一落千丈、一往无前、势如破竹 |
反义词 | 举步维艰、缓慢前行、停滞不前 |
四、使用场景
- 自然描写:用于描述河流、瀑布等自然景观的壮丽。
- 社会发展:用于描述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迅速。
- 文学创作:用于形容文章、诗歌的风格豪放、情感强烈。
五、注意事项
- “一泻千里”多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口语中较少使用。
-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搭配不当。
- 不可与“一落千丈”混淆,“一落千丈”多指下降、衰败,而“一泻千里”则强调上升、快速发展的状态。
总结
“一泻千里”是一个富有画面感和力量感的成语,既可用于自然描写,也可用于比喻社会现象或文学风格。理解其含义和用法,有助于在写作和表达中更加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