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金挂印的故事是什么】“封金挂印”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关键时刻选择放弃权势、财富,追求清廉或归隐的生活。这个故事最早见于《三国志》和《后汉书》,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一位官员因不满朝廷腐败,毅然辞官归隐,将官印和金银财物封存起来,不再过问朝政。
“封金挂印”出自古代士大夫对清廉与气节的追求。故事中的主人公面对权贵的诱惑和腐败的环境,选择了坚守自我,放弃高官厚禄,回归田园生活。这一行为体现了中国传统士人精神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推崇的典范。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出处 | 《三国志》、《后汉书》 |
故事背景 | 东汉时期,官员面对腐败政治,选择辞官归隐 |
故事内容 | 官员将官印和金银封存,放弃权力和财富,回归民间生活 |
核心寓意 | 坚守清廉、拒绝贿赂、追求个人操守与精神自由 |
精神内涵 |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士人”阶层的气节与独立人格 |
后世影响 | 成为后世文人表达理想、批判现实的重要象征,常见于诗词、文章、戏曲等 |
通过“封金挂印”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道德操守的重视,以及在乱世中保持本心的勇气。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诱惑时,应坚守内心的原则与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