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伐檀原文】《诗经·魏风·伐檀》是《诗经》中的一篇重要作品,属于“国风”部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对不劳而获者的不满。全诗通过劳动者在河边伐木、制车的情景,表达了对统治阶级剥削的批判,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一、原文
《伐檀》共三章,每章六句,结构整齐,语言简练。诗中通过描述劳动者在河边砍伐檀木、制作车轮的过程,引出对贵族不劳而获的讽刺与不满。全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借劳动场景表达社会不公,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原文内容表格展示
章节 | 原文句子 | 意思简述 |
第一章 | 伐檀兮,濬(jùn)渊兮,硕大无朋兮。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劳动者在河边砍伐檀木,山林中的木材取之不尽。 |
第二章 | 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chán)兮? | 车轮放在河岸边,水清波荡。那些不种田不收割的人,凭什么拿走三百户的粮食? |
第三章 |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huán)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那些不打猎也不捕兽的人,为什么庭院里挂着野兽?君子啊,不会白白吃饭! |
三、诗歌主题分析
《伐檀》通过对劳动场景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劳动者辛勤劳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贵族阶层则坐享其成,过着安逸的生活。诗人借自然景象与劳动过程,表达了对这种不公平现象的不满和批评。
四、艺术特色
1. 语言质朴自然:诗句简洁明了,没有华丽辞藻,贴近现实生活。
2. 结构对称:三章结构相似,句式重复,增强节奏感。
3. 象征手法:通过“伐檀”“置车”等劳动行为,隐喻社会分工与不公。
4. 讽刺意味:以反问形式揭露贵族的剥削本质,富有批判精神。
五、结语
《诗经·伐檀》作为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不仅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早期文学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它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研究古代社会结构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