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怎么解】“不约而同”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们在没有事先约定的情况下,同时做出相同或相似的行动或表达。这个成语体现了人们在某些情况下有着相似的想法或行为,表现出一种默契和共识。
一、
“不约而同”原意是指没有事先约定,却自然而然地达成一致。它强调的是“自发性”与“一致性”,多用于描述群体中多人的行为或观点不谋而合。
该成语常见于书面语和口语中,尤其在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或日常交流中使用频繁。其结构为“不约”+“而同”,其中“约”指约定,“而”是连词,“同”表示相同。
二、表格形式解析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不约而同 |
拼音 | bù yuē ér tóng |
出处 | 出自《后汉书·王符传》:“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人之相敬,贵相敬德。不约而同,情投意合。” |
字面意思 | 没有事先约定,却自然地达成一致。 |
引申含义 | 形容人们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意见、行为或想法高度一致。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群体行为、集体决策、社会现象等。 |
常见搭配 | “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他们的看法不约而同地一致。” |
近义词 | 不谋而合、异口同声、殊途同归 |
反义词 | 各执一词、各抒己见、意见分歧 |
语法结构 | 偏正结构,作谓语、状语或定语使用。 |
例句 | 1. 他们两人虽然从未见过面,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约而同。 2. 群众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政策的支持。 |
三、注意事项
- 避免误用:不要将“不约而同”与“不谋而合”混用,虽然两者都表示一致,但“不谋而合”更侧重于想法或计划上的契合。
- 语境适配:适合用于描述群体行为或观点的一致性,不适合用于个人之间的偶然一致。
- 语气正式:属于书面语,适用于较为正式的文章或演讲中。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不约而同”不仅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体现,反映了人们在共同环境下产生的共鸣与共识。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