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被动句】在汉语语法中,被动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式结构,用来表达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与主动句不同,被动句的重点在于“被”字所引出的对象,即动作的接受者。了解被动句的构成和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一、被动句的定义
被动句是指句子中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发出者。通常由“被”、“受”、“遭”、“挨”等词引导,表示某种动作或状态对主语产生了影响。
二、被动句的构成
成分 | 说明 |
主语 | 动作的承受者 |
谓语 |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动词 |
“被”字结构 | 引导动作的施事者(可省略) |
例如:
- 他被老师批评了。(主语:他;谓语:批评;“被”引导施事者:老师)
三、被动句的常见形式
形式 | 例子 | 说明 |
被 + 施事者 + 动词 | 他被老师表扬了。 | 明确施事者 |
被 + 动词 | 书被撕破了。 | 不提施事者 |
受/遭/挨 + 动词 | 她受了委屈。 | 表达负面情绪 |
是...所... | 这个问题是他所造成的。 | 文言文常用结构 |
四、被动句的使用场景
1. 强调承受者:如“他被选为班长”,突出“他”的角色。
2. 避免提及施事者:如“车被撞坏了”,不说明是谁撞的。
3. 表达客观事实:如“规则被修改了”,语气较为中性。
4. 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常用于新闻、公文、学术写作中。
五、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
特点 | 被动句 | 主动句 |
主语 | 动作的承受者 | 动作的执行者 |
重点 | 强调结果或对象 | 强调动作本身 |
语气 | 中性或客观 | 更具主观性 |
结构 | 通常有“被”字 | 无“被”字 |
六、常见错误与注意事项
1. 误用“被”字:不是所有动作都适合用被动句,如“我吃饭”就不能说成“饭被我吃”。
2. 忽略施事者:被动句中若不需要指出施事者,可以省略,但不能随意添加。
3. 搭配不当:某些动词不能与“被”连用,如“走”、“去”等。
七、总结
被动句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句式,用于表达动作的承受者,常用于强调结果、避免提及施事者或表达客观事实。掌握被动句的结构和用法,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在实际使用中,需注意其与主动句的区别,并避免常见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