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地带性与地带性指的是什么】在地理学中,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是描述自然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分别反映了不同尺度上自然要素的分布特征,对于理解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带性
地带性是指由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等因素影响,导致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植被、土壤等)沿着纬度、经度或海拔方向呈带状分布的现象。这种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重复性。
- 主要表现:
- 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向两极,气候、植被等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 经度地带性:在同一纬度带上,因海陆位置不同,气候和自然景观也有所不同。
- 垂直地带性: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水等发生变化,导致自然带垂直分布。
- 典型例子:
- 热带雨林带、草原带、苔原带等沿纬度分布。
-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
二、非地带性
非地带性是指由于局部地形、地质构造、水文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使得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不遵循地带性规律,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 主要表现:
- 地形对气候、植被的影响(如山地背风坡干旱、迎风坡湿润)。
- 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 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农业开发)对自然环境的改变。
- 典型例子:
- 撒哈拉沙漠中的绿洲。
- 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荒漠。
- 城市热岛效应。
三、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关系
特征 | 地带性 | 非地带性 |
形成原因 | 大气环流、太阳辐射、海陆分布等 | 地形、水文、人类活动等 |
分布特点 | 呈带状、有规律 | 呈点状、斑块状、无规律 |
变化范围 | 大尺度(全球、大陆) | 小尺度(局部区域) |
可预测性 | 较强 | 较弱 |
典型实例 | 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沙漠绿洲、城市气候 |
四、总结
地带性强调的是自然地理要素在全球或大范围内按一定规律分布的特性,是自然环境的基本格局;而非地带性则反映的是局部因素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在实际研究和应用中,需要结合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保护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