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的沆瀣是指什么】“沆瀣一气”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两个人或几个人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做坏事。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个成语中“沆瀣”到底指的是什么。其实,“沆瀣”并非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而是出自古代的典故。
一、
“沆瀣”原指夜间的水汽或露水,后来被引申为一种象征,常用于比喻志同道合的人。在成语“沆瀣一气”中,“沆瀣”指的是夜间的露水,而“一气”则表示融合在一起。因此,整个成语的本义是:像夜露一样,彼此交融,形成一体,后引申为志趣相投、互相勾结的人。
该成语最早见于唐代诗人崔胤的《感遇》诗:“沆瀣一气,与子同袍。”后来逐渐演变为贬义词,用来形容坏人之间狼狈为奸、沆瀣一气的行为。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沱瀣一气(注:正确应为“沆瀣一气”,“沱”为误写) |
沆瀣含义 | 原指夜间水汽或露水,后引申为志同道合之人 |
成语本义 | 形容志趣相投、彼此融合的人 |
引申义 | 贬义,形容坏人勾结、狼狈为奸 |
出处 | 唐代崔胤《感遇》诗:“沆瀣一气,与子同袍。”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批评不良团体或腐败行为 |
注意事项 | “沆瀣”读音为“hàng xiè”,不可误写为“沱瀣” |
三、补充说明
“沆瀣一气”虽然现在多用于贬义,但在古代,它也曾是褒义词,表达的是朋友间情谊深厚、心意相通的意思。随着语言的发展,成语的意义也随之演变,这是语言文化中的常见现象。
了解成语的本源,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它们。在日常交流中,适当运用成语不仅能提升语言的表现力,还能展现出一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