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问答 >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2025-10-02 13:41:35

问题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真的急死了,求好心人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02 13:41:35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篇重要文章,主要讲述了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对话,探讨了治国之道和仁政思想。文章通过问答形式,阐述了“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并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一、

本文以梁惠王的提问“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引,展开对治国理念的讨论。孟子指出,梁惠王虽然表面上关心百姓,但实际上并未真正施行仁政。他强调,治理国家应以“仁政”为核心,注重民生,减轻赋税,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同时,孟子提出“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评统治者只顾表面功夫,而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文章最后强调,只有实行仁政,才能赢得民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原文 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我对于国家的治理,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了。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如果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把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凶亦然。 河东如果发生灾荒,也这样做。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看看邻国的政策,没有哪一个比得上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减少,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就请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的鸡,有人告诉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他却说:“那就减少一点,每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停止。”
今夫天下之人,皆知此非君子之道,而欲以之教人,是犹以火救火,以水救水也。 现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并不是君子的做法,却想用这种方法去教导别人,这就像是用火去救火,用水去救水一样。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不用细密的渔网捕鱼,鱼鳖就吃不完;按季节砍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是让百姓活着的时候没有遗憾,死后也没有哀痛。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五亩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丝绸了;养鸡、猪、狗,不耽误它们的繁殖时间,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耕种的时间,几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挨饿了。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地进行学校教育,反复讲授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了。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七十岁的人能穿丝绸吃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还不能称王的,从来没有过。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附了。

三、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具有深刻政治哲理的文章,孟子通过与梁惠王的对话,揭示了治国的根本在于“仁政”,而非表面的施舍或战争。文章语言生动,逻辑严密,体现了儒家“民为邦本”的思想,至今仍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