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论弓失的译文】一、
《唐太宗论弓失》是唐代史书《贞观政要》中的一篇短文,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关于“弓”与“人”的关系的对话。文中通过一个简单的比喻,表达了唐太宗对人才选拔和使用的重要观点。
唐太宗认为,就像一张好弓需要合适的工匠来制造一样,国家也需要有德行和才能的人才来治理。他强调,如果只注重外在的表象(如弓的外形),而忽视内在的质量(如弓的性能),那么即使再好的工具也会被误用或浪费。同样,若不重视人的品德和能力,仅凭表面现象去任用官员,就会导致国家治理混乱。
这段话反映了唐太宗以德治国、重才重德的治国理念,也体现了他对人才选拔的深刻思考。
二、译文及原文对照表:
原文 | 译文 |
太宗尝谓侍臣曰:“朕自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 | 唐太宗曾对身边的大臣说:“我从小喜欢弓箭,得到了十几张好弓,自认为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
一人称其弓强,遂取而射之,不能及远。 | 有人称赞其中一张弓非常有力,于是拿过来射箭,却射不远。 |
太宗曰:“此弓虽强,然其木理疏薄,不堪久用。” | 唐太宗说:“这张弓虽然力量大,但木材纹理松散,经不起长久使用。” |
乃命工更制,取其尤良者。 | 于是命令工匠重新制作,选取了最好的那张。 |
或问其故,太宗曰:“夫弓者,匠人之工也;人者,国之本也。若不知其理,徒悦其形,岂能久安?” | 有人问其中的原因,唐太宗说:“弓是工匠的技艺,而人是国家的根本。如果不了解其中的道理,只被外表所迷惑,怎么能长久安定呢?” |
三、总结说明:
《唐太宗论弓失》虽篇幅简短,却寓意深远。它通过“弓”的比喻,揭示了治国之道在于识人用人,而非只看表面。唐太宗强调“知其理”,即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弓箭制造,更适用于国家治理和人才选拔。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道理深刻,是古代政治智慧的典型体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