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运动简介】“一二·九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学生爱国运动,发生于1935年12月9日。这场运动由北平(今北京)的学生发起,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救亡运动,标志着中国青年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觉醒与担当。
一、事件背景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先后制造了“华北事变”,企图将华北五省变为“防共自治区域”。面对民族危机,国民党政府采取妥协政策,导致国内舆论强烈不满。在此背景下,北平各大中学校的学生率先走上街头,要求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开展抗日救国运动。
二、运动经过
1935年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学生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举行示威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学生队伍遭到军警镇压,多人受伤,但运动并未因此停止。随后几天,全国多地学生纷纷响应,形成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浪潮。
三、历史意义
- 唤醒民族意识:推动了全国人民的抗日觉悟。
- 促进国共合作:为后来的全面抗战奠定了群众基础。
- 激发青年力量:展示了青年一代在国家危难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总结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时间 | 1935年12月9日 |
| 地点 | 北平(今北京) |
| 主体 | 北平各大中学校学生 |
| 背景 | 日本侵华加剧,国民政府妥协政策引发不满 |
| 口号 |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
| 结果 | 学生被镇压,但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发酵 |
| 意义 | 唤醒民族意识,推动抗日救亡运动,激发青年责任感 |
结语
“一二·九运动”不仅是一场学生爱国运动,更是一次民族觉醒的象征。它体现了青年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今天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应铭记先辈的牺牲与奋斗,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