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咎的意思】“引咎”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中,表示主动承担过失、责任或错误。在古代文献和现代公文、新闻报道中,“引咎”一词多用于领导者或责任人对某项工作失误、政策偏差或事件处理不当所作出的自我批评或公开检讨。
一、引咎的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引咎 |
含义 | 主动承担责任,承认错误或过失 |
使用场景 | 公文、新闻、政治、职场等正式场合 |
相关词汇 | 负责、自责、认错、检讨、担责 |
近义词 | 自责、负责、担责 |
反义词 | 推诿、逃避、推卸、搪塞 |
用法 | 常见于领导发言、官方声明、新闻报道等 |
二、引咎的常见使用方式
1. 主动承担责任
例如:“面对此次事件,公司高层已决定引咎辞职。”
2. 公开检讨与道歉
例如:“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引咎自责,并立即整改。”
3. 表达悔意与改进决心
例如:“他引咎于自身管理不善,承诺今后加强监督。”
4. 政治或公共事务中的表态
例如:“政府官员因政策执行不当而引咎辞职。”
三、引咎与其他类似词语的区别
词语 | 含义 | 与“引咎”的区别 |
自责 | 自我反省,内心懊悔 | 更侧重于心理层面,不一定公开 |
检讨 | 对错误进行分析和反思 | 多用于书面或会议中,可能包含具体措施 |
推诿 | 将责任推给他人 | 与“引咎”相反,属负面行为 |
负责 | 承担任务或责任 | 更广泛,不特指错误或过失 |
四、引咎的文化背景
“引咎”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尤其在儒家思想中强调“君子之责”,认为领导者应以身作则,勇于担当。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概念依然被广泛应用于政府、企业、媒体等组织中,作为对责任意识的一种体现。
五、结语
“引咎”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一种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的体现。它体现了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在面对错误时的诚实态度和担当精神。在当今社会,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具备“引咎”的精神都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