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韩非子的成语】《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所著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内容涉及治国、用人、权术、法律等多个方面。虽然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成语典籍,但其中许多思想和表述被后人提炼、演化为成语,广泛流传于汉语文化中。以下是一些源自《韩非子》的成语及其释义与出处。
一、总结
《韩非子》作为一部重要的法家经典,虽然以论述治国之道为主,但其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不少语句在后世被简化为成语,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成语不仅反映了韩非的思想,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智慧和处世哲学。
二、出自《韩非子》的成语汇总表
成语 | 出处(原文) | 释义 | 用法示例 |
买椟还珠 |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外储说左上》) | 比喻舍本逐末,取舍不当。 | 他只注重外表,真是买椟还珠。 |
狐假虎威 |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内储说上》) | 比喻借助别人的威势来吓唬人。 | 他不过是狐假虎威,没什么真本事。 |
守株待兔 |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五蠹》) | 比喻不主动努力,指望侥幸成功。 | 你这样守株待兔,永远等不到机会。 |
掩耳盗铃 |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掩其耳。”(《新书·卷四》) | 比喻自欺欺人,明明知道错误却不愿面对。 | 他这样做简直是掩耳盗铃,自己骗自己。 |
朝三暮四 |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齐物论》) | 原指变化多端,现多形容反复无常或喜新厌旧。 | 他总是朝三暮四,让人难以信任。 |
自相矛盾 |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难一》) | 比喻言行前后不一致,互相冲突。 | 他说的话自相矛盾,根本站不住脚。 |
三、结语
《韩非子》虽为哲学著作,但其中蕴含的智慧早已超越时代,成为后世文化的重要源泉。上述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也体现了古人对人性、社会和政治的深刻思考。了解这些成语的来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