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惊厥】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神经系统异常表现,通常指出生后28天内发生的癫痫样发作。其发生率约为1%~5%,是新生儿期重要的急症之一,需及时识别和处理,以避免脑损伤和远期神经发育障碍。
一、定义与分类
新生儿惊厥是指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短暂性意识障碍和肌肉抽搐,常见于出生后28天内。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因,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分类 | 特点 | 常见病因 |
全身性惊厥 | 肢体强直或阵挛,常伴随意识丧失 | 缺氧缺血性脑病、感染、代谢异常 |
局灶性惊厥 | 某一部位肌肉抽动,如眼睑、面部或肢体 | 颅内出血、脑发育异常 |
微小发作 | 表现为眼球震颤、口部动作、呼吸暂停等 | 新生儿癫痫、代谢性疾病 |
热性惊厥 | 发生于发热时的抽搐 | 感染、病毒性脑炎等(较少见) |
二、临床表现
新生儿惊厥的表现与年长儿不同,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常见表现包括:
- 肌张力变化:如突然肌张力增高或降低
- 眼部症状:眼球上翻、凝视、眼球震颤
- 呼吸改变:呼吸暂停、呼吸节律异常
- 面部动作:口角抽动、咀嚼动作
- 肢体动作:局部或全身抽动,持续时间短
三、常见病因
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病因类别 | 常见原因 |
缺氧缺血性脑病 | 围产期窒息、胎盘早剥 |
感染 | 新生儿脑膜炎、败血症、宫内感染 |
代谢异常 | 低血糖、低钙血症、低镁血症、先天性代谢缺陷 |
出生缺陷 | 脑发育不良、颅内出血、脑积水 |
癫痫 | 先天性癫痫、遗传性癫痫综合征 |
药物影响 | 母亲在孕期使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癫痫药) |
四、诊断方法
新生儿惊厥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
- 病史:围产期情况、出生体重、是否早产、母亲是否有感染史等
- 体格检查:观察是否有异常行为、肌张力变化、神经系统反射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电解质、血气分析、感染指标
- 影像学检查:头颅B超、MRI、CT(必要时)
- 脑电图(EEG):有助于判断是否为癫痫性惊厥
五、治疗原则
新生儿惊厥的治疗应针对病因进行,同时控制抽搐:
1. 稳定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呼吸和循环
2. 纠正代谢紊乱:如补充葡萄糖、钙剂、镁剂等
3. 抗惊厥药物:常用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如地西泮)、苯巴比妥、丙戊酸钠等
4. 病因治疗:如抗感染、控制颅内出血、处理代谢异常
5. 支持治疗: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
六、预后与随访
新生儿惊厥的预后取决于病因、发作频率、治疗时机以及是否存在脑损伤。部分患儿可能遗留智力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或癫痫。因此,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长期随访至关重要。
总结:
新生儿惊厥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神经系统急症,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需结合多种检查手段明确诊断。及时识别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家长和医护人员应提高警惕,共同关注新生儿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