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原文及注释】一、文章总结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仁政”与“民心向背”的重要论述。文章通过对比“得道”与“失道”的不同结果,强调了“仁政”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孟子认为,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民众的支持,而违背天理、失去民心的统治者则会孤立无援,最终失败。
该文语言简练,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现实意义。其核心观点在于:政治的成功依赖于是否符合道义,是否赢得民心。
二、原文与注释对照表
原文 | 注释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道”指仁政、正义之道;“得道”即施行仁政,获得民心;“失道”即违背仁义,失去民心。这句话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违背仁义的人只会得到少数人帮助。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寡助”到极点时,连亲属都会背叛;“多助”到极点时,天下人都会归顺。说明人心向背决定成败。 |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用天下人都支持的力量去攻打那些被亲人背叛的敌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一战就必定胜利。强调“仁政”带来的巨大优势。 |
三、内容分析
1. 主题明确
文章围绕“得道”与“失道”展开,突出“仁政”与“民心”的关系。孟子认为,真正的治国之道在于顺应民心、施行仁政。
2. 结构清晰
全文共三句话,层层递进:先提出论点,再举出正反两面例子,最后得出结论。逻辑严谨,论证有力。
3. 现实意义
虽然写于两千多年前,但其思想仍具现实指导意义。在现代政治、管理、领导力等领域,仍然强调“以人为本”“民心为本”的理念。
四、结语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一篇极具思想深度的文章,它不仅反映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也体现了儒家对“仁”“义”“民本”等核心价值的重视。这篇文章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只有顺应民心、坚持正义,才能获得长久的支持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