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败涂地的故事和含义简短】“一败涂地”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在某件事情上彻底失败,毫无挽回的余地。这个成语不仅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一、故事背景
“一败涂地”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述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在与刘邦的楚汉战争中屡次失利,最终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边,面对昔日部下和百姓的指责,感到无颜见江东父老,最终自刎而死。
项羽原本是勇猛无敌的将领,但因刚愎自用、不听劝谏,最终在关键战役中失败。他的失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人格和战略上的彻底崩溃,因此被称为“一败涂地”。
二、成语含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一败涂地 |
拼音 | yī bài tú dì |
释义 | 形容彻底失败,无法挽回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的失败程度极深 |
情感色彩 | 贬义词,带有惋惜、讽刺意味 |
近义词 | 全军覆没、一败如水、全盘皆输 |
反义词 | 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大获全胜 |
三、现实意义
“一败涂地”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它也提醒人们:
-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无法反思和调整;
- 坚持和智慧比一时的勇猛更重要;
- 成功需要积累,失败则可能瞬间毁灭一切。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人发展、企业经营还是国家治理,“一败涂地”的教训都值得深思。它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避免因骄傲或错误决策而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四、总结
“一败涂地”不仅是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描写,更是一种警示。它强调了失败的严重性以及应对失败的重要性。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与内涵,我们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谨慎,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