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胆颤心惊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描述人的情绪或心理状态。其中,“胆颤心惊”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因害怕、紧张或恐惧而感到极度不安的状态。
下面将对这个成语进行详细的解释,并以加表格的形式呈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一、成语释义
成语: 胆颤心惊
拼音: dǎn chàn xīn jīng
出处: 出自《水浒传》等古典文学作品,常用于描写人物在危险、紧张环境下的心理反应。
意思: 形容人因为害怕、紧张或惊恐而感到极度不安,连胆子和心脏都在发抖。
用法: 多用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中,强调情绪的强烈程度。
近义词: 心惊肉跳、惊慌失措、忐忑不安
反义词: 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处变不惊
二、成语使用场景
- 当一个人遇到突发危险时,如交通事故、火灾等。
- 在面对重大压力或挑战时,如考试失败、工作失误等。
- 描述某人因恐惧而表现出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手抖等。
三、总结与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胆颤心惊 |
拼音 | dǎn chàn xīn jīng |
出处 | 常见于古代小说及现代文学作品 |
含义 | 因害怕、紧张或惊恐而感到极度不安 |
使用场景 | 突发危险、重大压力、恐惧情绪等 |
近义词 | 心惊肉跳、惊慌失措、忐忑不安 |
反义词 | 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处变不惊 |
语法结构 | 联合式,由“胆颤”和“心惊”两个部分组成 |
适用对象 | 适用于描述人的心理状态,多用于书面表达 |
四、结语
“胆颤心惊”是一个极具表现力的成语,能够准确传达人在极端情绪下的心理状态。在写作或口语表达中,恰当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理解并掌握这类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