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以数谏故】一、
“扶苏以数谏故”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讲述了秦始皇长子扶苏因多次进谏而被贬至边疆的故事。扶苏作为秦始皇的嫡长子,性格刚正不阿,常因直谏触怒秦始皇,最终被派往北方监督蒙恬修筑长城。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秦始皇对谏言的反感,也揭示了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与权力更迭。
扶苏的遭遇体现了古代君主专制下,忠臣直言往往面临巨大风险。他的命运也成为后人反思权力与忠诚关系的重要案例。在历史记载中,扶苏的形象被塑造为一位有理想、有担当的太子,却因政治环境和个人性格而未能继承帝位。
二、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人物 | 扶苏(秦始皇长子)、秦始皇、蒙恬 |
事件 | 扶苏因多次进谏被贬至边疆 |
原因 | 扶苏屡次劝谏秦始皇,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 |
结果 | 被派往北方监军,后未继位,死于沙丘 |
历史评价 | 扶苏被视为忠良之士,其悲剧反映封建专制下的政治困境 |
文化影响 | 成为后世文人议论忠臣与君主关系的题材 |
三、延伸思考
“扶苏以数谏故”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古代政治文化的一种映射。它提醒我们,在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下,谏言虽出于公心,也可能成为祸根。扶苏的结局让人唏嘘,但也为后人提供了关于忠诚、智慧与生存之道的深刻思考。
在今天看来,这种“谏而不纳”的现象依然存在,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如何在坚持原则与适应现实之间找到平衡,是每个时代都需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