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于的意思】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是出自《战国策》的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晋国国君晋平公向乐师师旷请教关于学习的问题。其中“于”字在句中起到了介词的作用,表示动作的接受者或对象。
在古汉语中,“于”常用于引出动作的对象、时间、地点等,常见于文言文中。在“晋平公问于师旷曰”这句话中,“于”连接的是“问”的对象,即“师旷”,意思是“向师旷询问”。
为了更好地理解“于”在此句中的用法,我们可以从语法结构、语义功能以及文言文常见用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句子出处 | 《战国策·晋策》 |
原句 |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
“于”的位置 | 动词“问”之后 |
“于”的词性 | 介词 |
“于”的作用 | 引出动作的接受者(即“师旷”) |
现代汉语翻译 | 晋平公向师旷询问说 |
文言文常见用法 | 表示“向、对、对于”等 |
典型例句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三、深入解析
在“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中,“于”不是动词,而是介词,用来引出动作的宾语或对象。这种用法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例如:
-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与”后接对象。
- 王曰:“善。”(《邹忌讽齐王纳谏》)——“曰”前省略了“于”,意为“对……说”。
因此,“于”在这里的意思是“向”或“对”,表示晋平公是在向师旷提出问题。
四、总结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中的“于”,是一个典型的文言介词,其作用是引出动作的接受者。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含义和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文言文中,“于”字虽小,但作用重大,是构成句子逻辑关系的重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