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谄媚的出处】“谄媚”一词在汉语中常用来形容对他人阿谀奉承、讨好巴结的行为。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尤其在儒家经典和史书中多有提及。了解“谄媚”的出处,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词语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
一、
“谄媚”一词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如《左传》《论语》等,主要描述一种不正当的奉承行为,带有贬义色彩。在历代文人笔下,“谄媚”常与“阿谀”“奉承”等词并用,强调其虚伪性和道德上的负面评价。随着时代发展,该词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用于描述个人行为,也常用于批评社会现象或政治风气。
二、谄媚的出处一览表
文献名称 | 出处原文 | 解释说明 |
《左传·僖公十五年》 | “君之臣,谄媚以求宠。” | 早期记载,指臣子以奉承取悦君主。 |
《论语·阳货》 | “巧言令色,鲜矣仁!” | 孔子批评那些花言巧语、表面恭敬的人,虽未直接使用“谄媚”,但精神相近。 |
《史记·项羽本纪》 |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虽未直接出现“谄媚”,但涉及权谋与奉承行为。 |
《汉书·东方朔传》 | “愿陛下以圣人为师,勿以左右为贤。” | 提及奉承之风,间接反映“谄媚”现象的存在。 |
《资治通鉴·唐纪》 | “群臣皆阿谀顺旨,莫敢正言。” | 明确提到“阿谀”,与“谄媚”含义相近。 |
《宋史·奸臣传》 | “谄媚权贵,欺压百姓。” | 直接使用“谄媚”,用于批评官员行为。 |
《红楼梦》 | “贾琏一味谄媚凤姐。” | 文学作品中常见“谄媚”一词,用于描写人物关系。 |
三、总结
“谄媚”作为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其出处广泛分布于古代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反映了古人对虚伪奉承行为的批判态度。从先秦到明清,这一词语的使用不断演变,但核心含义始终围绕着“虚伪、讨好、不真诚”的行为特征。今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仍常用“谄媚”来形容某些不当的社交行为,提醒人们保持真诚与独立人格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