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为了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保障国家资产安全,国务院于2021年公布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该条例自2021年4月1日起施行,旨在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
一、条例主要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从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监督等多个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了明确规定,确保国有资产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
管理环节 | 主要内容 |
资产配置 | 明确了资产配置的原则、标准和程序,强调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
资产使用 | 规定了资产的使用方式、使用责任及绩效评估机制,防止资产闲置浪费。 |
资产处置 | 对资产的转让、出租、报废等行为进行了规范,要求依法依规进行公开透明操作。 |
监督与问责 | 建立了监督检查机制,明确了违规使用的法律责任,强化了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 |
信息化管理 | 推动资产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资产动态监管和数据共享。 |
二、条例实施的意义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迈出了制度化、法治化的关键一步。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资产使用效率:通过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避免资源浪费,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 加强风险防控:明确资产处置流程,减少因管理不善导致的资产流失或滥用现象。
3. 促进信息公开透明:推动资产信息系统的建设,增强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4. 强化责任落实: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责任,增强资产管理的执行力和约束力。
三、实施中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 资产管理意识不足:部分单位对资产管理重视不够,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
- 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进度不一,影响整体监管效果。
- 人员培训不到位:资产管理涉及多方面知识,需要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
对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的资产管理意识;
- 推进统一的资产管理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互通;
- 定期开展资产管理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结语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是新时代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法规,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未来,随着条例的深入贯彻实施,将有助于构建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