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古文和意思】《矛与盾》是出自《韩非子·难一》的一则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卖矛与盾的人自相矛盾的言行,讽刺了说话做事前后不一致、逻辑混乱的现象。这个故事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常被用来教育人们要言行一致、逻辑清晰。
一、原文内容
古文:
>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二、白话翻译
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刺穿。”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却无法回答。
三、核心寓意
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说话做事不能自相矛盾。如果一个人说的话前后不一致,就会陷入逻辑上的困境,最终无法自圆其说。
四、总结与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韩非子·难一》 |
作者 | 韩非(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
体裁 | 寓言故事 |
主要人物 | 楚人(卖矛与盾的人) |
情节概述 | 卖矛与盾者自夸两者无敌,被问及矛盾时无言以对 |
寓意 | 言行一致,避免自相矛盾;逻辑严谨,不可前后冲突 |
现实意义 | 教育人们说话做事要有依据,不可夸大其词或自相矛盾 |
五、延伸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矛与盾”的现象依然存在。比如在广告宣传中夸大产品功能、在辩论中前后矛盾、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因情绪化表达而自相矛盾等。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个人信誉,也可能导致信任危机。因此,学会理性思考、保持逻辑一致性,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能力。
结语:
“矛与盾”虽为古代寓言,但其道理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言语需谨慎,逻辑要清晰,做人当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