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献璧的原文及翻译】一、
“和氏献璧”出自《韩非子·和氏》,讲述的是楚国人卞和两次献玉,却因未被认可而遭受惩罚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与真才实学的忽视,也揭示了忠臣不被理解的悲剧。通过这一典故,后人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不被赏识或遭到误解。
文章主要围绕卞和献玉的过程展开,展现了他坚持真理、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批判了统治者盲目判断、缺乏识人之明的弊端。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楚人和氏得玉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 |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了一块玉,于是献给楚厉王。 |
厉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 | 楚厉王让玉匠鉴定这块玉,玉匠说:“是石头。” |
和氏泣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也。” | 卞和哭泣着说:“我不为断足悲伤,而是为宝玉却被当作石头,忠诚的人却被称作骗子而感到悲伤。” |
王怒,刖其左足。 | 楚厉王大怒,砍掉了他的左脚。 |
及厉王卒,武王即位,和又奉玉献之。 | 等到楚厉王去世,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献上这块玉。 |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 楚武王也让玉匠鉴定,玉匠还是说:“是石头。” |
和又泣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也。” | 卞和又哭了,说:“我不是为断足悲伤,而是为宝玉却被当作石头,忠诚的人却被称作骗子而感到悲伤。” |
王怒,刖其右足。 | 楚武王大怒,砍掉了他的右脚。 |
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玉而哭,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 到了楚文王即位时,卞和抱着玉哭泣,连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后又以血续之。 |
王问曰:“天下之刖者多矣,何哭之悲也?” | 楚文王问:“天下的断足者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不见珍,忠臣而不见信也。” | 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断足悲伤,而是为宝玉不被珍视,忠臣不被信任而悲伤。” |
王乃使玉人理其玉而得宝焉。 | 楚文王于是让玉匠处理这块玉,终于得到了宝物。 |
遂命曰:“和氏之璧。” | 于是命名为“和氏之璧”。 |
三、结语
“和氏献璧”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记载,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往往需要时间来验证,而识别人才与真理的能力,是领导者的重要素质。卞和的坚持与忠诚,虽历经磨难,最终仍得到了应有的认可,体现了正义与智慧终将战胜偏见与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