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翻译全文】《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通过作者游览褒禅山的经历,抒发了对人生、事业和志向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该文的全文翻译,并以加表格的形式呈现。
一、原文与翻译对照
原文 | 翻译 |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今所谓慧空禅院者,乃褒之庐冢也。 |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脚下建房居住,死后埋在这里;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坟墓和住所。 |
今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现在所说的“华山洞”,是因为它位于华山的南面而得名的。 |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离开寺院向东五里,就是所谓的华山洞,因为它位于华山的南面而得名。 |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我和四个人拿着火把进入洞中。越往深处走,越难前进,但看到的景象也越奇特。 |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 有人感到疲倦想出去,说:“不走出去,火就要灭了。”于是我们和他一起出来了。 |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我到达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但看洞的左右两边,已经很少有人留下记录。 |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洞越深,到达的人就越少。 |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 当时我的体力还足够深入,火把也足够明亮。 |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出来之后,有人责怪那个想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跟着他们出来,没能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 平坦且近的地方,游客多;艰险且远的地方,到达的人少。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 世上奇异壮丽、罕见的景观,常常存在于险峻遥远之处,而人们很少能到达那里,因此不是有志向的人,是无法到达的。 |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 有志向的人,如果不坚持到底,即使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 |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 有志向和力量,又不轻易懈怠,但到了幽暗昏惑的地方,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到达。 |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如果有能力到达却不去,别人会讥笑你,而自己也会感到后悔。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 尽了自己的努力却未能到达,就可以没有遗憾了,谁还能笑话我呢? |
此余之所得也。 | 这就是我的收获。 |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我看到碑文,又感叹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世错误地流传下来,无法辨明的事,怎么说得完呢!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因此,求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谨慎地选择资料。 |
二、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借游记抒发人生感悟的文章。王安石通过描写自己游览华山洞的经历,表达了对志向、毅力、环境与学习态度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文章强调:只有具备坚定的志向、足够的能力,并且勇于探索未知,才能达到人生的高峰。同时,他也指出,历史和知识的传承需要慎重对待,不能轻信传闻,要经过深入思考和验证。
三、关键观点总结表
核心观点 | 内容说明 |
志向的重要性 |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强调志向是成功的关键。 |
力量与坚持 |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说明志向和毅力缺一不可。 |
环境的影响 |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指出外部条件对成功的影响。 |
学习态度 |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强调治学要严谨、审慎。 |
自我反思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鼓励人们尽心尽力,不留遗憾。 |
结语:
《游褒禅山记》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更是一部富含哲理的人生启示录。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既要坚定信念,也要不断积累力量,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误导。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