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秾纤合度出自哪】“秾纤合度”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事物的形态、结构或风格既不过于繁复也不过于简略,恰到好处。它强调的是适度与平衡之美。那么,“秾纤合度”这一词语究竟出自何处?下面将从出处、含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秾纤合度”最早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主要用来描述文章、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所体现的审美标准。其中,“秾”意为浓艳、丰腴,“纤”意为纤细、简洁,“合度”则指符合一定的尺度或规范。因此,“秾纤合度”整体上表达了一种刚柔并济、浓淡适宜的美学理念。
该词多用于评价文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强调在创作中既要注重形式的丰富性,又要避免过分堆砌;既要追求细节的精致,又不能失却整体的和谐。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具有深远影响。
二、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浓纤合度 |
出处 | 最早见于唐代文学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
含义 | 形容事物的形态、结构或风格既不过于繁复也不过于简略,恰到好处 |
用法 | 多用于评价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的审美效果 |
释义 | “秾”:浓艳、丰腴;“纤”:纤细、简洁;“合度”:符合一定的尺度或规范 |
美学意义 | 强调适度、平衡与和谐,体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
延伸应用 | 在现代仍可用于形容设计、写作、艺术创作等领域中的“恰到好处” |
三、结语
“秾纤合度”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审美观念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创作和生活中追求一种平衡与适度,避免极端,达到自然和谐的效果。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日常行为,掌握“秾纤合度”的原则,都有助于提升整体的美感与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