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的解释】“当仁不让于师”是一句源自《论语》的经典语句,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面对仁德之事时,即使是老师,也不应退让。它强调了在道德责任面前,不应因身份地位而有所顾忌,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仁义的重视。
一、总结说明
“当仁不让于师”强调的是在面临仁德、正义之事时,应当勇敢承担,不因对方是老师而退缩。这不仅是一种道德勇气的表现,也反映出孔子对“仁”的高度重视。在儒家文化中,“仁”是核心价值之一,代表着对他人的关爱与责任感。因此,即使面对权威或长辈,也要以仁为本,勇于担当。
二、关键词解析
词语 | 含义 |
当仁 | 面对仁德、正义的事情 |
不让 | 不退让、不推辞 |
于师 | 对于老师或长辈 |
三、出处与背景
- 出处:《论语·卫灵公》
- 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 背景:孔子认为,在面对仁义之事时,不应因为对方是老师而有所顾虑,应当积极行动,体现出个人的道德担当。
四、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当仁不让于师”可以理解为:在面对正义、责任或道德选择时,不应因对方的身份(如老师、领导等)而退缩,而是要敢于坚持正确的立场和行为。这种精神鼓励人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维护公平与正义。
五、对比与延伸
观点 | 解释 |
“当仁不让于师” | 强调在仁德面前,不因身份而退让 |
“见义不为,无勇也” | 出自《论语》,强调见义勇为的重要性 |
“士不可不弘毅” | 出自《论语》,强调要有坚定的意志和责任感 |
六、总结
“当仁不让于师”不仅是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人面对道德抉择时应具备的精神。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仁德与正义的过程中,不应因身份、地位而犹豫不决,而应勇敢担当,践行内心的良知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