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精选 >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作者(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全诗)

2023-01-04 19:36:35 来源: 用户: 

关于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作者,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全诗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出自] 僧志南 《绝句》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诗名: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3、注释:①短篷――小船。

4、篷是船帆。

5、船的代称。

6、②杖藜――“藜杖”的倒文。

7、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8、③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9、译文1: 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

10、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

11、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另人陶醉。

12、 译文2: 在岸边参天古木的绿荫下系上了小船,然后,一个人拄着拐仗,慢慢走过小桥,欣赏桥东的春色。

13、在这阳春三月,在这杏花盛开的时节,绵绵的细雨好像故意要打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那扑面而来的徐徐春风,也洋溢着温馨与柔情,还有融融的醉意。

14、赏析: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15、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

16、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17、“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

18、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19、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 “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

20、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

21、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 “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

2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

23、“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

24、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

25、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

26、”短篷不就是小船吗?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
大家爱看
频道推荐
站长推荐